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培养宏观和微观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而且要求的是通才式、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适应旅游人才市场对高素质教育旅游人才的需要,电大应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形成“理论+实践”的创新教育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专业的重要地位。我校旅游管理教育中实习、实践学时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课程课堂教学,因而忽视了旅游服务实践和管理实践,结果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国外一些著名的旅馆学院,如美国的康奈尔、希尔顿、拉斯维加斯、纽约州立大学等要求该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为1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可见其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实践教学应占到总学时的1/3以上,实践教学不应仅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程,而是要有机地贯穿于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建立起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入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中,使实践教学立体化,形成认知实习→模拟实习→节假日导游实习→专业实践→管理实战等全方位学习过程。其次,在传统技能型实验室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旅游管理实验室,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现代旅游管理模拟,饭店管理模拟等,建立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实验模式;再次,在优秀旅游企业挂牌,建立较稳定的实习基地。
2、依托行业学会,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两种资源,一个是学校内部资源,另一个则是外部资源,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缺少普遍共识。行业学会精英荟萃,是各方面人力集散流动的中心,通过与行业学会的联系,得到更有力的社会群体支持,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实践基地:一是发挥旅游学会在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导向作用,聘请大量的校外兼职教授,指导学生在校外的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二是利用旅游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科技项目,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三是积极参与旅游学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术活动,接受学会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估,缩短学校教育与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差距。
3、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产学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电大人才培养两者的关系。电大应与旅游业界之间,牵线搭桥,参与企业咨询和管理,促进和推动电大和旅游业界之间的合作,从业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支持,使两者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双赢关系。
电大通过拓宽办学思路为企业定点培养人才,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和课外活动基地,为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学校可聘请这些企业的老总们为客座教授,经常来校开设讲座,甚至可聘请他们担任相关职务,参与管理教学。学校也可自办旅游企业,使之成为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教师也可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增加以后教学的生动性,为今后的旅游研究积累经验,这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